以AI之笔,绘就能源变革新图景


9月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(下称《实施意见》)。《实施意见》列举了“人工智能+新能源”的四项典型应用场景,指出要打造“气象预测+功率预测+智慧交易+智能运维”一体化新能源智能生产模式,全力支撑新能源稳定供给。

协鑫能科相关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《实施意见》为中国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、分阶段的宏伟蓝图。新能源行业的生产端将通过智能化实现改造升级,消费端则有望充分激活用户侧的灵活性资源,提升全社会综合能效。

“《实施意见》的发布为能源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明确了方向,对公司而言意义重大。”广州发展相关负责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政策引导和头部企业的示范,将加速AI技术在能源全产业链的创新应用和扩散,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。

记者注意到,在新能源制造端进入“红海”的背景下,不少企业已开始构建“AI+”能力,以抢抓市场机遇。

【AI+煤炭 | 一场贯穿全产业链的变革】

9月8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提出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、发电、煤炭、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,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、易推广、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,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等。

多家受访煤炭龙头企业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,这场“人工智能+煤炭”的变革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一场贯穿全产业链的“基因重组”,未来AI将像人体的“神经系统”一样,连通从地下勘探到终端营销的每一个环节,不仅能重塑产业形态、重构安全体系、重定发展范式,更能为行业开辟新型商业模式,挖掘新的价值增长点。

千米矿井下的“智能革命”

记者注意到,多家煤炭龙头上市公司已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布局,积极探索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路径。在煤炭大省山西,千米井巷之下,采煤机在“智慧大脑”指挥下实现高效“无人开采”;智能芯片安全帽让矿工定位精确至“厘米级”;机器人巡检与AI视频监控共同构筑起矿井安全新防线。

“我们已成立智能化专项工作组,与华为、中国移动等企业合作打造智能矿山示范项目,优先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安全管控和生产系统优化两大领域。”华阳股份相关负责人对上证报记者介绍,在安全方面,公司通过AI视频智能识别系统解决人员违章、设备故障等痛点,例如,应用智能视频反“三违”系统,实现对未佩戴安全帽、违规吸烟等行为的实时识别与预警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华阳股份已累计建成7座智能化矿井、127个智能化工作面及1座智能化选煤厂,成为山西省首家实现全矿井智能化的企业。

在河南平煤二矿的矿井下,AI带来的效率变革更为直观:传统支架完成10架移架需要8分钟、推溜10架需要1分钟,而实现智能化的新支架,移架10架仅需3分钟,推溜10架更是快至10秒。“效率提上去了,人力也减下来了。”平煤二矿矿长马召辉算了一笔账,智能化设备投入后,单班出勤人数从25人降至10人,“以前是‘人海战术’保生产,现在是‘智能装备’提效能,职工安全也更有保障。”马召辉说。

重构煤炭产业全链路

在华阳股份相关负责人看来,“人工智能+煤炭”绝非孤立系统,而是一场贯穿全产业链的革命。“未来3年至5年或将迎来根本性变革。”

华阳股份相关负责人认为,从地质勘探的智能靶区预测,到智能开采的自主掘进与采煤,到智能洗选的实时流程优化,再到智能调度的无人驾驶矿卡和火车,最后到智能营销的需求预测与客户服务,AI将像“神经系统”一样,连通各个环节,实现全局资源最优配置。此外,基于AI对设备和产能的精准预测,煤炭企业甚至可以探索设备租赁、产能共享、能源即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,为行业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。

平煤神马集团相关负责人同样认为,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煤炭行业的底层逻辑,驱动全产业链重塑产业形态、重构安全体系和重定发展范式。煤炭行业应该抢抓“人工智能+”的新风口,不断引入和应用新技术、新模型,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“人工智能+”体系。

尽管“人工智能+”给煤炭行业带来巨大机遇,但在推进转型的过程中,行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。华阳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,在推进智能化过程中,行业仍面临数据壁垒、复合型人才短缺和初期投入压力三大瓶颈,建议通过建设行业级公共数据平台与标准、实施人才专项培养与引进计划、加大专项资金扶持与示范项目激励等措施,以更大力度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智能化转型。